大家都知道,古往今来,皇权始终是权力的最高象征,历史上确有不少昏庸无能的皇帝,但也不乏英明睿智之君同样留名青史。然而,历史的长河并非只有昏君胡作,也有身份显赫的王爷在朝野之外行事放纵,名声因此蒙尘。今天就让我们讲述一个王室家族的故事,聚焦一个王爷的身上所发生的种种事迹人人生,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性格与命运。
今天要讲的这段故事的主角,是唐朝的王爷李元婴。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2个儿子,亦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、唐高宗李治的叔父;他的母亲是柳宝林,祖辈则是陇西郡公李虎。身份如此显贵,外人只要一听就知道他出身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家族,注定不同凡响。
说到李元婴,许多人也许并不熟悉这位王爷,但一提起滕王阁,便能想到那座名垂千古的高大楼阁。滕王阁的确由他亲手创建,因此他在史书中留下的,不仅是政事的记录,更带着浓浓的个人色彩与争议。人们对他的评价,常常围绕着盛名之下的奢靡与骄纵来展开。
展开剩余68%唐贞观十三年,李元婴被正式封为滕王。初到滕州任地之时,他就以骄奢淫逸、横征暴敛著称,修建宫观、兴土木的规模前所未有,民间怨声渐起,百姓苦不堪言。面对群众的愤怒与疾苦,朝廷的态度也变得被动,最终只能将他从滕州贬往远方的苏州。那些年他在滕州一带所兴建的亭台楼榭,其声名横扫四方,因口碑全然背离民心,雨打风吹也早已让它们失去原有的辉煌。
李元婴进入苏州后,先任刺史,随后转任洪州都督。可他在任上的恶习并没有随职位而转移,依然我行我素、放纵无度。永徽四年,他再次挪动基址,选在赣江之滨,广邀能工巧匠,兴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。这座楼阁,树木、石栏、檐角乃至台阶之间的每一处细节都显露着他对声势与美观的执念,成为后来王勃笔下“滕王阁”的形象实例。
高宗调露元年,李元婴改任隆州刺史。离阆中的距离虽远,但他在山高水冷之地亦是按宫苑的格局来布置新居,居住在嘉陵江畔玉台山腰的一处宏大行宫之中。这座行宫规模宏伟、气势恢宏,与杜甫笔下的阆中滕王阁并称。事实上,这样的调动对他而言,更多像一次警告:言行举止若再不收敛,后果将十分严重。然而他依然不以为意,继续纵情享乐,五年的时光在阆中如同风吹草动般流逝,他甚至乐得忘记回长安的日子。
可以说,他无论走到哪里,似乎都带来祸乱。他不仅大兴土木,沉溺于女色,还把下属的妻子也纳入自己的需求之中,只要是自己中意的对象就设法据为己有。不过,命运也并非对他一味偏袒,他也并非没有遇到挫折。有一次,他甚至遇到了抵触与阻拦,典签崔简的妻子便是一位烈女,宁可玉碎也不愿屈从于他,这段事迹在当地流传甚广,成为他性格中的一个明显截面。
嗜好似乎并不止于情欲,钱财对他来说同样具有诱惑力。李元婴所在之地,百姓的日子越发艰难,因他的所作所为,民生困顿,官府虽尽力维持秩序,但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,绝非一日之功。不同的是,他的身份身份高贵,外界对他的制衡往往并不直接,皇帝虽然有意敲打,却始终不能一棍子打死,只能以零星的惩处来示警。
最后的场景发生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之上。唐高宗聚聚文武百官与皇子皇孙,宴会正值高潮,众人觥筹交错,气氛热烈。高宗宣布要对在座的文武官员进行封赏,皆以锦缎等华美奖赏,唯有滕王李元婴得到的赏赐却是两车麻绳。殿内顿时哗然,大臣与武将们笑成一团,唯有他脸上的愤怒与羞耻难以掩饰。面对众人的嘲笑,他不解其意地追问,皇帝则解释道:“你家钱太多,赐你两车麻绳,意在把钱财串起来,让你明白财富的真正价值与约束。”此言一出,滕王的脸色再度发白,羞愧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最终无言以对,成为他一生中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